芒格经常讲,如果能掌握100种常用的思维模型并不断地运用到现实中,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。机会成本,就是一种对提高决策质量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型。
曼昆的《经济学原理》中,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就是机会成本:“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。”更完整的表述是,机会成本就是做出一项选择时,所放弃的其他所有选择中,最好的那一个选择可能带来的收益。
上大学的成本是什么?表面上看,上大学需要支付学费、住宿费、生活费。这些其实只是可见的“显性成本”。上大学的“机会成本”是我们如果不花四年时间上大学,而是去做其他事情,可能带来的最大收益。如果比尔·盖茨、扎克伯格坚持按正常进度上完大学,也许微软、Facebook早已错过最佳风口,根本就不会诞生了。他们对机会成本有准确的盘算,所以显得不同寻常。有天赋的运动员,更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在学校。美国一些大学的“休学制度”就是要降低学生的机会成本。
看一本书的成本是什么?显性成本是买书的价格。其实,看书付出的时间是更大的成本。所以尽量看好书,不浪费太多时间在烂书上。时间还不是读书最大的成本。如果读了不好的书,从书中吸取了错误的观点并用以指导实践,而错过了读好书运用正确观点指导人生得来的巨大收益,那么这个机会成本甚至会伴随一生。
穷人喜欢买最便宜但可能劣质的物品,也是只看到物品当时的价格,没有考虑到机会成本。如果买入价格更高一些但质量可靠很多的优质产品,能够使用更长时间,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,反而是省钱的。
投资也是关于机会成本的决策。如果买入价格过高,需要持有较长时间才能抹平估值,这其中浪费的时间本可以有其他更好的选择。如果对好公司追求过分的便宜,会导致错过,也是一种很大的机会成本。根据个人的机会成本,选出可见未来中最好的投资目标,才是正确的决策。
我们不妨思考一下,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够重视、难以理解,甚至大脑中从来就没有这个概念?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的大脑结构和心理机制。丹尼尔·卡尼曼的《思考:快与慢》有这样一种发现,人的大脑对所见即所得的事物更加敏感,对看不见的事物则很不敏感。人的大脑天然就喜欢走捷径、省力气,尽可能地节约能量,喜欢用“系统1”做大部分的判断。看不见的,需要用大脑的“系统2”进行推理性判断的事物,人类往往不够重视,很容易犯错误。
福尔摩斯为什么很厉害?因为别人都在找显而易见的犯罪证据的时候,他却能够发现“那只狗出现在午夜时分却没有叫”。没发生什么有时比发生了什么,信息量更大。我们“所放弃的其他所有选择”,这些选择我们并没有去选择和执行,所以是不可见的。它们的成本和收益,并不显而易见,需要我们用理性的“系统2”去思考计算,而我们的大脑不太愿意去做这样复杂的工作。
芒格说:“别老得太快,聪明得太晚。”我们很多人每过一段时间有这样一种感觉:“如果早点明白这个道理,这么多年何必走这么多弯路、浪费这么多时间?”例如,很多投资者感叹自己如果早几年理解价值投资,无论是家庭财富还是人力资本都会比现在好很多。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。所以,保持不断的学习热情和思考深度,以及和更高认知能力的人交流,早点明白很多道理,早点做出正确的选择,我们的人生将少付出很多机会成本。
人们往往忽视机会成本,重视显性成本,还重视的另一种成本是“沉没成本”。沉没成本,是指以往发生的,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。沉没成本是已经覆水难收的成本。比如,当初选择错误没有动力再干下去的工作。或者,投资错了一家公司,已经造成的账面浮亏。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,虽然让人痛苦,但正确的做法是当断则断,立即纠正错误,否则机会成本越来越高。沉没成本的唯一意义就是从中吸取教训,避免重复犯错。现实中,对已经度日如年的工作,很多人还是咬牙坚持。对于已经形成的错误投资决策,还在准备“哪里摔倒就必须哪里爬出来”,寄希望于市场出现奇迹挽回损失。
由于人的大脑的天然惰性,人们总是关注显性成本,而忽略隐性的机会成本。由于人天性的损失厌恶心理,对沉没成本在情绪上难以割舍,影响了判断力。完全面向未来,考虑未来的机会成本,才是正确的决策方式。